《賈平凹散文精選》(3B13)

Date: 07/03/2025

姓名:許媚云 學號:3B13

書名:《賈平凹散文精選》    作者:賈平凹     出版社:人民大學出版社     

校長、各位老師、各位同學:

早晨!我今日要跟大家分享的書,就是賈平凹所寫的《賈平凹散文精選》。

在當代文壇,賈平凹可說是無人不曉,他善於在一些貌似無奇的事物中,挖掘出事物以外的意義,讓讀者用眼睛和心靈去感受文學作品的美和深睿。

在《觀沙礫記》一文中,在滿佈沙礫的河灘上,細沙石片閃閃發亮,或許這些在我們這類普通人眼中,都是些平平無奇的事,不值一提。可是,這些看似無聊又無趣的景致,在賈平凹筆下,卻成為對萬物本性的思考。沙礫在河灘上閃耀著無限光輝的色彩,拿在手上黯然無光。這件看似簡單的事,背後的哲理卻深不可測。正如文中所提:「沙礫本是無情,也有如此屬性,而萬千世界,人為第一,百人百貌,不能定然,不可固一。」天上的星星,之所以為星,只因在蒼穹上發光發亮,落在地上也只是一塊冰冷的隕石。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本性,難道我們就不應該跟隨自己的本性來走自己的人生路嗎?另外,文中亦提及:「世上什麼東西生存,只有到了它生存的自然之中,才見其活力,見其本色,見其生命,見其價值。」或許,這就是道家思想講求的順其自然,也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和基本法則。我們為人也是一樣,只要認清自我,才能各逞其才,這世間才有了創造,有了最偉大的色彩。

在《藏者》這篇散文中,賈平凹以行動描述了一位古怪的朋友,帶出一個值得讓人深思的道理。他這位朋友總是千辛萬苦採買茶葉和收集本地碑刻,向書畫家嘻嘻哈哈地換取書畫,卻又慷慨地將它們分送給另一些朋友。他需要錢,卻不為錢所累;他酷愛字畫,卻不做字畫之奴。正正是這種精神,才令他成為真正的字畫愛好者和收藏者。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往往因為對某事物的執著,而成為了它們的俘虜,但我們往往卻過於自信而不自知。例如在成人世界中,人們拼命賺錢,獲得種種榮譽和地位而沾沾自喜。殊不知,他們早已被金錢和名聲所奴役,失去了真我。文中有過這麼一句話:「人活著最大目的是為了死,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在生到死的過程。」文中的主角不做字畫文物的佔用者,只享受過程。人生何嘗不是一樣?最大的意義也呈現在過程之中,只有好好享受過程,不役于物,在思想心靈上做到真正的自由,才能活出真我的風采。

最後,賈平凹除了擅長文學創作外,同時亦是一位繪畫愛好者。他在《釋畫》中編選了六篇短篇散文,釋畫,顧名思義,就是對自己的畫作作出詮釋,而其中一篇散文令我尤其深刻。相信大家都一定讀過《愛蓮說》這篇傳誦千古的名篇。一提起形容「出淤泥而不染」,大多數人都知道是蓮花。而賈平凹在《蓮花和藕》一文中提出另一種看法。文中首段唯一的一句提到:「蓮花是藕的喜悅。」周敦頤以蓮花的種種特徵來比喻君子高尚的品格,而賈平凹卻認為:「臘月裏若不挖藕,誰也不知道汙泥裏有肥白的藕。藕在汙泥裏守著它的白,於是蓮開放了它的精神。」對賈平凹來說,蓮花猶如藕的使者。藕被淤泥包圍,不見天日,無人知曉,卻仍秉持著自己的本分,以自己的「犧牲」而使自己「有用」,只能藉著蓮花來綻放出它的靈魂。云云世人總愛歌頌蓮花的高尚情操,卻完全忽略了那些被汙泥包圍,仍然堅守著自己的高潔清白的藕。只有在藕成熟、蓮花開敗凋凌後,藕才會被人挖掘出其真正的價值,帶著堅守了一生的白,走入人類的食譜當中。其實,相比起蓮花,我認為藕更具備君子的特質。《論語》中提到: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藕既具備了「出淤泥而不染」的特質,亦同時擁有《論語》中提及到的謙遜和不張揚的品德。因此,我們平時做人處事,除了要做到正直、高尚外,亦要懂得收斂自己的鋒芒,做一個實而不華的人。

賈平凹的文章帶給了我無限的深思。他用淺白易懂的文字將文學的美好留給了讀者,他的文章不需要濃彩艷抹,不需要渲染烘托,卻意義深遠,令人獲益良多。我今天的分享到此為止,多謝各位耐心聆聽。

Postal address : 2B Tai Cheong Street, Sai Wan Ho, Hong Kong E-mail : school@hkcwcc.edu.hk Tel : (852) 2568-4817 Fax : (852) 2568-0336

Top